皇冠app下载官网下载苹果
你的位置:皇冠app下载官网下载苹果 > 新闻动态 >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23 点击次数:123
毛泽东是1893年出生的,胡适呢,比他早两年,1891年就来到了这个世界。到了1918年那会儿,毛泽东还在上中等师范,而胡适已经是个大名鼎鼎的学者了,他因为推广白话文和改进文学而一下子出了名。
毛主席到了北京,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干起了图书管理员的活儿。那会儿,胡适刚从美国回来,在北京大学当上了教授。他俩就这样在北京大学碰面了。年轻的毛主席特别想学习新知识,所以对胡适很是尊敬和佩服。在北大期间,毛主席老爱跑去听胡适讲课。
毛主席说过,他最爱看的杂志是《新青年》,他最佩服的人是胡适和陈独秀。胡适也被这位好学上进的“学生”给迷住了。他不仅给年轻时的毛主席指思想上的路,还支持了他的革命行动。
不过,抗战结束后,他们俩因为政治看法不一样,就各走各的路了。但在推广中国语言改革,让白话文更加普及这件事上,胡适和毛泽东还是想法一致的好伙伴。
语言普及行动
国语推广行动是从清朝末年一直到1949年,中国努力让大家都学说官方话,并以此为基础来定一个大家都能懂的汉语和标准国语的活动。这个活动喊出了“说话和写字要一样”以及“全国都说一样的国语”这两个大目标。
清朝末年,中国碰到的大难题是,老百姓像没粘性的沙子,聚不到一块儿,这主要是因为大家说话都不一样。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,有的地方方言差别大得离谱,到了新地方,话都听不懂了。再加上那时候战乱多,人们到处跑,交流起来更是难上加难。
除了不同地方说话不一样,不同社会层次的人说话也有差别。从隋朝开始,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,得进私塾,学习一套正规的书面语言。而在官场上,官员们交流时用的也是特定的官场用语。
寻常百姓因为没机会上学,所以不认识汉字。就算有的能认出字来,但读音不对,也不懂意思。这样一来,说话和写字就成了两码事,说话一套,写字又是一套。
文人学士把控了写书的权利,就像把教育的好东西都给占了。读书有文化的人和老百姓之间,聊起天来都像在两个世界。普通老百姓呢,也就只能去寺庙拜拜,或者看看当地的戏曲,从那些故事里头,学点人生道理,当是自己的一种学习。
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,语言差异让社会变得四分五裂。到了清朝末年,外国列强打进来的时候,咱们国家的老百姓大多都不识字,这样的文化水平怎么能跟外敌抗衡呢?所以,那时候的知识分子特别着急,想让大伙儿都变得聪明起来,教育也得改改。而要让全国人都能顺畅交流,统一国语就成了当务之急。
国语其实就是用北京话来讲的白话。五四运动时,大家喊的一个响亮口号就是要“扔掉老一套的道德观念,拥抱新的道德;别再写晦涩难懂的古文了,多用白话文”。希望国语怎么写,就像我们平时怎么说话一样自然。把那些拐弯抹角的说法去掉,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听懂、说出来。
陈独秀、李大钊、胡适、钱玄同、叶圣陶这些人,都是推动语言文字和文学变革的领头人。鲁迅呢,他也很厉害,用白话文写了《狂人日记》、《呐喊》这些小说,给白话文学打了个好基础。
毛泽东和推广普通话有了不解之缘。
1916年,蔡元培、黎锦熙等人一起创办了国语研究组织,他们想出了国语的规范,还设计了注音符号,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容易学会说国语。黎锦熙是改进汉语的大专家,他还教过毛泽东在师范读书时的语文课。
毛泽东在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,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。那时候,他就琢磨着要改革教育,自己动手编写新的教材。为此,他到处找文字学、语言学的资料来学习研究。
碰到胡适后,胡适劝他要多去钻研些问题。毛泽东随即写下了当时社会上值得研究的多个问题,比如“白话文该咋推广”和“怎么编写国语教科书”这两大难题。
毛泽东在北大钻研中国事务时,碰到了一个可以去法国深造的好机会。邓小平、周恩来、蔡和森他们也都抓住了这个机会,去了法国进修。这个出国留学的机会,是蔡元培和吴玉章在北京发起的,他们鼓励年轻人去法国开开眼界,了解新社会制度,研究共产主义理论。
毛泽东原本打算要去法国留学,但就在快要走的时候,他突然决定不去了。这让当时很多人感到奇怪,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不去了呢?毛泽东对此解释说,虽然有人去国外学习很重要,但同样也需要有人在国内研究问题。
毛泽东之所以留下,部分原因是受到了胡适观点的影响。胡适在《非留学篇》里写到,去国外留学的人一大堆,但真正能学到真本事的没几个,其实在国内也能学到不少东西,不一定非得出国。
毛泽东也曾找胡适商量,胡适支持他不要出国。这样一来,毛泽东就更加下定了决心留下来。留在国内后,毛泽东更加用心地学习中文和研究中国的情况。
事实证明,毛泽东说话特别有感染力,让很多有才能的将领都愿意跟着他闹革命。他还是党内最懂国家情况和农民心思的领导人。
1919年7月14日,五四运动正闹得欢,毛泽东在长沙搞了个新杂志,叫《湘江评论》。在第一期的开头,他特地说了,这杂志里的文章,用的都是咱们平时说话的白话文。
宣言的第二段讲道:“世上啥事儿最大?吃饭这事儿最大。啥力量最牛?老百姓团结起来的力量最牛。啥都不用怕,天不用怕,鬼不用怕,死人不用怕,当官的不用怕,军阀不用怕,大老板也不用怕。”
这段话现在看挺普通的,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。但在那时候,这种文风可是前所未有的新潮。它用这么接近日常说话的方式,让更多人能听懂,激起了大家的情感共鸣。这就是白话文的厉害之处。
毛泽东说话特别有感染力。
毛泽东特别爱说那些既深刻又易懂,让人听了觉得新鲜的话。他对于那些枯燥难懂、老套乏味的表达非常反感。在延安的时候,他大力改进党内的说话方式,觉得啰嗦没重点的话会影响革命事业。
毛泽东用白话文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革命宣传,而非简单地玩弄文字。等新中国成立后,新时代有新要求,语言也得跟上时代步伐,因此,又掀起了一波语言改革的风潮。
1958年1月,毛泽东动手写了个《六十条工作方法》,里面提到说话和写文章都得做到“清楚、直接、有趣”。对于说话写文章不好的,毛泽东历来都会直接指出问题。有次,他看到一份经济报告,内容挺好,但觉得文字写得不够味。
毛泽东评论道:“我看了两遍,还是没太明白,看完就忘了。感觉就是把一些想法随便凑在一起,像堆沙子,没有条理。既不准确也不清楚,句子也不通顺,更没有那种一目了然、一往无前的气势。”“你们是不是故意让人看不懂啊。”
毛泽东勇于直接点出问题,这既展现了他作为大政治家的胆量,也因为他本身就很擅长运用语言。毛泽东创造了许多新颖别致的词汇。
比如说,“半边天代表女性力量”“谈论国家大事”“珍惜每分每秒”“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”这些说法。还有一些话,虽然不是毛泽东最先说的,但他让它们变得更流行,像“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”“讲求实际情况”“枪和笔都很重要”“小火苗也能烧遍大地”“各种思想和文化都应该发展”等等。
这些词汇,就像被重新包装了一番,用打比方、代替的老办法,从以前的说法里跳到了讲中国革命的新场合,带上了新的意思。毛泽东用他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想象,让这些词汇焕发了新生。
毛泽东关于说话的方法和技巧的看法。
说到学语言,毛泽东有他自己的看法。他觉得,学语言得肯吃苦,得去跟老百姓学那些鲜活、接地气的说法,让语言更贴近日常生活。
再者,咱们得从别的国家的语言里找些能用的新词。毕竟咱们中文里原来的词不够用,现在社会发展快,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,得靠引进些外国词来给咱们的老词库换换血。
第三,就是要认真钻研咱们中国的老词儿和故事。古人的智慧里不乏好东西,值得咱们把好的那部分继续传下去。
毛泽东发现,很多人说话都显得有点“僵硬”,这其实是长期受文言文规范影响的结果。他察觉到了民间语言的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。在看待西方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化时,毛泽东的态度并非绝对对立,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。
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古典的知识,只要对现在说话有帮助,都得吸收进来好好学。还有个很关键的认识,那就是学语言得吃苦努力,这点很多人都没注意到。
每个人每天都会说话。因为用得太熟了,就不太在意说得准不准确了。越简单的事儿,大家越不当回事儿。毛泽东告诉大家要认真对待说话这事儿,这其实是个很明智的学说话的方法。
毛主席自己就是个身体力行的好榜样。他熟读《资治通鉴》,对古典文学也很有钻研。他写的近代诗,用词质朴却广受好评。正因为肚子里有不少典故,所以他写诗时能联想到很多隐喻,创造新词时也总能恰到好处地引用经典。
同时,他说话的特点就是“精确、直白、有趣”。直到今天,党内纠正说话和写文章的风格,还是按照毛泽东的要求来。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,按照毛泽东对语言的要求去做,也能让自己的表达更上一层楼。毛泽东在推广白话文上的成就,如今依然能给大众带来启发。
参考信息
王开扬探讨“毛泽东如何助力中国语文发展”发表于《毛泽东思想研究》2014年5月刊。
“聊聊毛泽东的说话和写文章风格” 党史快速看 2016年11月15日
陈晋:将“话语标记”深植于思想与历史的深厚大地 澎湃新闻 2020年7月
Powered by 皇冠app下载官网下载苹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